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就是电视台在体育场馆等专业演唱会场馆举办的跨年晚会。 虽然制作标准是演唱会,但本质上是电视晚会模式,有主持人和歌手阵容。 其中数量很大,主要是在电视上播出,观众不一定要买票(事实上,大多数跨年晚会都是不公开售票的)。 这种类型的年夜晚会的投入是非常大的。 单独制作费用包括场地租金、艺人演出费+食宿、音响、灯光、舞美设计等舞台设备租赁及搭建、现场工作人员人工+食宿以及保安、消防及政府机构等,以及宣传推广费用(如江苏卫视在全国一二线城市投入户外硬广告)。 这类跨年晚会的费用超过几千万,而且基本没有卖票的(卖票的寥寥无几,非常惨淡)。 从商业演出行业的角度来看,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安全损失,但实际上,跨年晚会和商业演出是不同的。 作为电视晚间节目,它的收入是基于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即广告和赞助。 对于江苏卫视这样的大众媒体平台来说,跨年晚会的广告时间和投放的价值显然远高于制作成本。
第二类是在中大型演出场所(如体育场、剧院)举办的个人或团体音乐会,与普通商业音乐会没有太大区别。 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升每年在台湾举办的跨年个人演唱会。 这种类型的年夜表演在中国大陆并不常见。 主要原因是具有大型演出票房号召力的主流歌手基本都被电视台的跨年晚会瓜分了。 对于歌手来说,跨年演唱会等商业演出的工作量是很难接受的。 收入少(最多三首歌),而且是标准的商业演出价格,何苦办一场音乐会。 在跨年夜最火的时候,像张靓颖这样的当红歌手,一天参加了三场跨年活动,赚了很多钱。 由于现在几乎没有人经营如此商业化的跨年独奏,我就不多说了。
第三类是像李智这样的独立音乐跨年演出。 他已经把费用列得很清楚了。 目前的困境是,由于独立音乐很少获得商业赞助,收回成本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售票。 同时,大家普遍认为,独立音乐的票价不能太高,所以像李治一样,如果像商业演唱会那样投入大量的制作成本,那肯定会亏本。 我个人近几年的跨年夜都是在livehouse表演或者跨年电子派对上度过的。 这两类演出的收入都来自门票销售和现场酒水销售。 原主办方除了与场馆分享票房、支付乐队演出费外,几乎没有制作费用,所以账目很容易算。 基本上量化为门票价格100到150,卖多少张票来偿还成本,酒水的收入归场馆所有。 。 后者分为室外和俱乐部场地。 户外场地除了支付DJ表演费外,还需要租用场地、搭建舞台、设置饮料销售摊位。 因此,他们会吸引尽可能多的赞助,包括电子产品、时尚品牌、饮料等。俱乐部的电子派对大多是俱乐部自己主办的,所以成本只是DJ的演出费,很容易仅通过出售门票和饮料即可获利。